
沉淀池 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生物处理法中的预处理,较经济的去除悬浮有机物,减轻后续生物处理构筑物的有机负荷。一般能去除约30%的BOD5,55%的悬浮物。 1.沉淀池类型和结构
按水流方向分:平流式、竖流式、辐流式、辐流式、斜管式。
沉淀池均包括五个区,即进水区、沉淀区、缓冲区、污泥区和出水区。进水区、出水区的功能是使水流的进入与流出保持平稳,以提高沉淀效率。贮泥区贮存、浓缩与排放污泥。缓冲区避免水流带走沉在池底的污泥。
![]() 池型呈长方形,废水从池的一端流人,水平方向流过池子,从池的另一端流出。在池的进口处底部设贮泥斗,其它部位池底有坡度,倾向贮泥斗。 ![]() 池型多为圆形,亦有呈方形或多角形的,废水从设在池中央的中心管进入,从中心管的下端经过反射板后均匀缓慢地分布在池的横断面上,由于出水口设置在池面或池墙四周,故水的流向基本由下向上。污泥贮积在底部的污泥斗。 ![]() 1.3 幅流式 辐流式沉淀池亦称辐射式沉淀池。池型多呈圆形,小型池子有时亦采用正方形或多角形。池的进、出口布置基本上与竖流池相同,进口在中央,出口在周围。但池径与池深之比,辐流池比竖流池大许多倍。水流在池中呈水平方向向四周辐(射)流,由于过水断面面积不断变大,故池中的水流速度从池中心向池四周逐渐减慢。泥斗设在池中央,池底向中心倾斜,污泥通常用刮泥(或吸泥)机械排除。 ![]() 1.4 三种池型对比沉淀池特点与适用条件
三种池型对比沉淀池特点与适用条件
2. 沉淀池设计要点
设计良好的沉淀池应满足三个基本要求:1.有足够的沉降分离面积;2.入流区和出流区结构合理、能均匀布水和集水;3.有尺寸适宜、性能良好的污泥、浮渣收集和排放设备。
进行沉淀池设计的基本依据是废水流量、水中悬浮固体浓度和性质以及处理后的水质要求。因此,必须确定有关设计参数,其中包括沉降效率、沉降速度(或表面负荷)、沉降时间、水在池内的平均流速以及泥渣容重和含水率等。
沉淀池的功能与负荷或停留时间的关系
![]() 3.提高沉淀池去除率
传统沉淀池的缺点:
1)去除率不高,常用的沉淀时间为1.5h,悬浮物的去除率一般在40%-60%之间,很少超过80%;
2)这些沉淀池都体积庞大,占地面积较大。
提高沉淀池的去除率的途径:
1)从原水水质方面着手,采取措施,改变水中悬浮物质的状态,使其易于与水分离沉降。混凝就是比较有效的方法;
2)从沉淀池的结构方面着手,创造更适宜于颗粒沉降分离的条件。其中较为成熟的有预曝气和各种类型的新型沉淀池。
|
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
【打印】【关闭】 | 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